top of page

"與專家對話,愛與歸屬感"

胡延薇現任淡江通核中心專任講師、台灣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公會常務理事、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常務監事,曾獲教育部全國輔導人員特殊貢獻獎,對於專家來說,FOMO又是怎麼一回事?

Q1:很多人都對FOMO有感,但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有FOMO這個問題,如何定義FOMO?

胡:FOMO實際上由一名金融家所提出來的,如果按照英文翻譯的話就是錯失恐懼症, 錯失恐懼症其實在臨床心理學上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心理疾病的定義,也就是說他在正式的學術或臨床診斷上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在學理上!但是在網路上的確是有觀察到這樣的一 個現象,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它的定義。

因為現在是網路世代,有些人就會很擔心自己錯失了一些跟人連結的重要訊息,或者是說他的的動態、消息,好像沒有跟很多的人連結,因此他在網路上跟其他人的連結,擔心自己被邊緣化,希望透過網路這個虛擬的世界可以隨時跟得上很多話題、流行的潮流,或者是說他的朋友、他的朋友的朋友,一起邀請他,加入一個網路的社群,他很擔心這樣的機會會減少或是數量不夠,他會有這樣的擔心,這樣的人大概就是所謂的FOMO。

Q2:.網路上有比較類似的問卷可以做自測嗎?或是比較有權威說服力的問卷?

胡:目前網路上的確是有問卷可以做測驗,它就是稱作社群恐慌量表,如果有興趣的話的確是可以做,但是這個量表目前你可以做自己的檢核,給自己一個參考,但是並不代表說你做出來的分數很高就表示你一定有心理疾病,這個還是要稍微澄清一下。

Q3:台灣跟世界各地區FOMO的情況會比較嚴重嗎?

胡:其實他們曾經做過一個全球旅客FOMO的症候群排行榜,這次的調查裡面,台灣有這種錯失恐慌症(FOMO),的確是排到前三名,不過我們通常在做一些推論的時候要非常注意這份的量表他調查的是台灣的旅客,就是台灣到國外旅遊的時候,你會不會隨時的跟你的朋友在網路上去分享你的旅遊的見聞啦,或者是說交換情報啦,跟我自己的一個網路社群還是一個緊密的連結,大家還是要注意一下,就是受試的樣本是否能夠推論到普遍的台灣人母群,這個地方還是要保留的。

Using Mobile Phones
Q4:FOMO對心理健康影響是不是因個人特質而異?

胡:現在就是一個大量普遍使用3C產品網路的世代,在2018年的時候德國邀請3370個成年人受訪,這次受訪他們發現有FOMO傾向的人其實不存在性別的差異,就是說並沒有說男生或女生特別高,但是在統計上面很明顯就是有正相關,就是神經質,神經質越高的人,其實FOMO的傾向就會越高。

在這個調查裡面,有抽取出來一些因素,這些因素看起來也有相關,雖然並沒有達到統計檢驗上的顯著水準,但可以參考,例如說如果這個人平常跟別人的實際生活的互動就是很強,而本身的這種親和性,人際的主動性越高,或者是責任感比較強 一點的話,基本上這個FOMO的傾向就會偏低,但是還是要講,我剛才講的這些東西他是沒有在統計上面達到很明顯的顯著水準、差異水準,所以僅供參考,那唯一有達到顯著水準的, 就是剛才講的神經質。

Q5:你是否認為社交媒體平台對於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的話這個影響是怎樣的,是不是有特定的年齡層會比較容易受到影響?

胡:FOMO在網路世代中很容易看到的現象之一,其實也包含越來越多的人會有容顏焦慮,很多人都會去在網路上面會覺得進行大量的社會比較, 錯過任何的訊息,都會引起他們的焦慮。這些都是在網路世界裡面一個現在越來越明顯的現象,如果你在你這個實際互動的世界裡面,對你自我肯定度越低,你的一個自我實現感越低,在生活當中碰到的挫折感越高,可是沒有設法去處理或者是跨越的話,那像這種類型的人他就是特別容易沉迷網路的虛擬世界裡,他會希望能夠找到有一個歸屬的社群。

Q6:台灣教育環境會間接影響到兒童或青少年過度沈迷網路社群嗎?

胡:大量依賴3C產品跟網路,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在亞洲國家裡面的調查, 台灣網路成癮的人的確是有在增加,但其他國家也在增加,我們並不是亞洲國家裡排最前面的,現在主要是注重教育的國家,其實都注意到網路成癮的這個問題, 或是像FOMO的現象,世界各國大概都已經開始採取很多的策略,台灣其實也有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不過我覺得不能只是學校在做的,那很重要的是其實是家庭教育,尤其是對兒童青少年方面,因為他們是網路原生代, 我們灌輸他們如何正確使用網路,以及建立正確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目前台灣教育部或各大專院校,都有在推動相關的政策,但問題是家長有些是輕忽,很多人都會看到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他在親子互動的時候,本來 帶孩子去郊遊爬山、去游泳⋯⋯,可看到是家長在滑手機,甚至發生了溺水的意外都不知道,父母親的身教其實給了孩子錯誤的示範。

所以未來的一個狀況會不會越來越嚴重,當然是有可能,這也是我發現很多歐美的國家甚至於日本韓

國,都有大量的在呼籲家長其實也要配合,因為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身教言教是很重要的。

Q7:家長和教育者在幫助兒童管理社群媒體使用和應對FOMO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您認為他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支持兒童在這方面的健康發展?

胡:現在年輕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可以告訴他說,這個東西是很便利,但怎麼使用,教導他如何正確使用,同時也提醒他,可能要注意什麼樣的事情,然後找一些案例給他看,其實孩子漸漸就會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把他當作正確生活習慣的培養,不要過的妖魔化,或者是過度的去神化,給小孩子就是很適宜的一個概念。

第二個就是學校的老師,讓小孩子關注到教育的本質是人,應該是著重在讓他除了網路世界之外,還要給非常多元化的學習和任何的活動,而在這個學習活動裡面,讓他知道說其實在網路世界跟實際的生活世界,都可以去探索我的潛能,在實際的生活裡面,要讓他多培養自己的自信和自我肯定,告訴他說,其實社會比較是無所不在的,過度的比較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做為家長跟教育者,其實我 們都要反轉我們跟傳統的概念,去學習一個新的教育方法。

Q8:有輔導過因為FOMO而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個案嗎?

胡:曾經有遇到家長求助,覺得她的孩子有非常嚴重的網路成癮的現象,而且孩子看到網路上的網美都這麼漂亮,所以也一直跟她要錢去整形,家長覺得不對,但拗不過他的孩子,孩子好像把網路上面網美的臉型和其他身材外表等等變成她唯一的標準,我如果變成那樣我才有辦法成為一個很有人緣的人

另外一個孩子是高中生,他發現有狀況的時候已經比較嚴重了,在進大學之前,學校在上學的時候學校是先把手機放在導師這邊保管,放學之後才把手機發還。可是家長發現他的孩子在回來之後滑手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剛開始的時候不以為意,又忙於自己的工作,小孩子反正在家裡也沒有出去亂走亂玩,所有很放心,等到發現的時候,孩子的功課一直下滑,發現孩子放學回家他都在房間啊,而且久久都不出來 ,以為很認真讀書,結果等到學校通知才發現問題很大條了。

如果我們要讓孩子去調整使用的習慣也不是說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 而且小孩子開始會非常的抗拒,也造成剛開始輔導上的困難,我們有發生這樣的狀況,而且多數有FOMO傾向的人其實不會主動去求助。

文字/馬筠儒 吳瓊詩

編輯/吳瓊詩

​圖片來源/Wix

  • Instagram
  • YouTube

​淡江大傳系第38屆畢業製作專題組

© 2024 by Nmmo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